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上海徐汇微全城平台概况

上海徐汇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直辖市
平台标签
招商中(加微信ljc33833立即抢占此名额
微信号:
直辖市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微全城详情

640.webp (4).jpg 

徐汇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北以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淮海西路、凯旋路,与静安区、长宁区接壤;东以瑞金南路、陕西南路与黄浦区比邻;并濒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以徐浦大桥与其连接;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沪闵路和华泾镇关港村,与闵行区分界;全境东西相距7千米,南北相距13千米。徐家汇是上海市西南部的城市副中心。徐汇是较早基本完成旧区改造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内有著名的交通大学,以及徐家汇天主教堂等人文深厚的建筑。徐汇区境内铁路、航道、立交、高架道路纵横交错,是市中心进出闵行、奉贤、浦东新区、金山、青浦等区和江、浙、闽、赣、皖等诸省的交通要道。[1]  徐汇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区工业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业发展的产业规模。徐汇区地处市区西南部,东经120.26度,北纬31.12度,总面积54.7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82平方千米。

640.webp.jpg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4]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肇嘉浜和李氵从泾两水汇合处附近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并与意大利人、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嗣后,徐氏家族世代汇居于此,遂称为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区境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元、明、清时属上海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海县,分属上海城、法华乡、漕河泾乡。民国 3年( 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东、陕西南路以西、长乐路以南地域划入法租界范围,其余地区分属北洋政府管辖的法华乡、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区境分属沪南区、法华区、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抗日战争期间,华界先后属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督办上海市政公署和上海特别市政府管辖,分属南市区、沪西区,另有法租界。民国 33年(1944年),属上海特别市管辖,分属第四区、第七区、第八区(原法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属上海市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民国 36年(1947年)取消区的序号,直称常熟区、徐汇区、龙华区。1949年5月24日区境解放。1950年 6月,成立常熟区人民政府和徐汇区人民政府。1956年 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1964年 5月,闵行区划归徐汇区。1982年 4月,原闵行区建制恢复,从徐汇区划出。1984年 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1990年末,辖有天平、永嘉、湖南、新乐、枫林、徐镇、斜土、漕北、宛南、田林、长桥、虹梅 12个街道和龙华镇、漕河泾镇。1991年对原湖南、新乐、宛南、漕北4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4个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办事处。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1994年3月,对原徐镇、天平、永嘉、枫林、漕北5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 5个街道办事处,建立徐家汇街道和新的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办事处。1998年5月,龙华乡撤乡建镇,易名为华泾镇。2001年2月,龙华镇和漕河泾镇撤镇建街道。2004年,配合铁路上海南站建设和管理,完成漕河泾、龙华、长桥、康健新村、凌云路5个街道行政区域调整工作。截至2013年12月,徐汇区辖有湖南路、天平路、斜土路、枫林路、徐家汇、田林、虹梅路、康健新村、长桥、凌云路、漕河泾、龙华12个街道和华泾镇;有居民委员会304个。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007亿元,增长7.8%。2012年末户籍人口91.69万人,2012年末常住人口111万人。

640.webp (5).jpg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上海市中心扩大图04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徐家汇街道、斜土路街道、长桥街道、漕河泾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路街道、田林街道、凌云路街道、龙华街道、华泾镇。

人口

<br>人口<br>港汇广场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人口工作,从1953年起,先后进行了4次人口普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地域调整和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境内人口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至1990年底,总的趋向是人口绝对数持续增长,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渐逞下降趋势。人口总量50年代有30~42万人;60年代上升为45万人左右;70年代前期人口下降至41~42万人,后期回升到46万人左右;80年代增长到50~70万人。1990年全区人口达77.66万人,比1949年增长171.6%,年均增长率为4.18%。人口密度按土地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1990年为1.73万人,比1949年减少65.4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1954年分别高达49.49‰和43.83‰。1956年起推广节制生育,出生率逐步下降。1990年出生率下降到9.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01‰;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值与人口素质都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50年代为50岁,1990年为76.81岁。人口老龄化也随之加快,60岁以上老人比重,1964年占总人口的5.49%,1990年上升到14.44%。文化程度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达到高中的占28.7%,比1950年上升21.8%;大专以上的占18%,比1950年上升12%。区内每万人拥有大学本科生和大专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9%和97%。[11] <br>民族<br>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