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上海黄浦微全城平台概况

上海黄浦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直辖市
平台标签
已加盟
微信号:
直辖市
上海黄埔
上海黄浦微全城详情

上海黄浦微同城——黄浦区隶属于上海,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合流处的西南端。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与静安区、徐汇区为邻。全区面积为20.52平方公里。2014年全区户籍人口90.63万人,常住人口67.87万人。黄浦区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13年实现区生产总值(GDP)1505.68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2%。

QQ截图20151122211228.jpg

历史沿革: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区境南部建立上海县署;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区境北部先后开辟为英租界和法租界,开始有“南市”、“北市”之说。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南市老城厢地区划入沪南区管辖。在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的沦陷时期,沪南区改称为南市区。[2]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区境为上海第一区(黄浦)、第二区(老闸)、第三区(邑庙)、第四区(蓬莱)。当时上海市政府将全市分设30个区,第一区因濒临黄浦江,又以江名黄浦为区名,这是黄浦区得名之始。南市老城厢地区划为邑庙区、蓬莱区。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两区分别接管,并建立区人民政府,1959年12月邑庙、蓬莱两区合并为南市区。1956年,黄浦、老闸两区合并为黄浦区;1959年,邑庙、蓬莱两区合并为南市区;1993年,黄浦区、南市区原浦东地区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黄浦、南市两区拆二建一,成立新的黄浦区。黄浦区委、区政府驻地:延安东路300号。[2]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2] 

黄浦区区境自唐天宝十年至宋代属华亭县,至元代

隶属上海县。1843年上海开埠,境内地区被英、法等国强辟为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黄浦江名建立了最早的黄浦区。上海解放后,该区域区划几经调整,先后属于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卢湾、嵩山等区。1956年原黄浦区与老闸区合并。[2] 

1959年,原邑庙区、蓬莱区合并成立南市区。原嵩山区部分划入卢湾区。1960年原新成、邑庙和卢湾区部分地段划入原黄浦区,1961年原浦东县部分街道划入原黄浦区、南市区。到80年代,原川沙县部分乡镇陆续划入原黄浦区、南市区。[2] 

1993年原黄浦区、南市区境内浦东地区全部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原黄浦区、南市区撤销,建立新的黄浦区,2011年撤销原黄浦区、卢湾区建制,建立新的黄浦区。[2] 

行政区划 

2011年6月调整后新的黄浦区辖10个街道: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半淞园路街道、小东门街道、豫园街道、老西门街道、瑞金二路街道、淮海中路街道、打浦桥街道、五里桥街道。共192个居委会和1个社工站(新天地社工站)。

人口: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前,区境除浦西老闸、新闸附近,浦东

一些渡口及洋泾镇等外,只有零星村落,人口较少。租界开辟后,外国人开始进入,并逐渐增多。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受战事影响,外省市移民大批涌入,区境内逐渐成为人口密集的近代典型移民城区。

解放后,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动,人口从解放初22万余人增加到1992年的70万余人。人口的迁移变动较频繁,幅度也大。区境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多,人流量(日)居全市各区之首。

50年代出现过人口出生高峰期,以后随着卫生保健水平提高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曾出现4年负增长。区人口再生产呈“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态势。

全区人口的性别结构,解放前男性大大多于女性,解放后逐步趋于正常。

人口的年龄结构,解放初属年轻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跨过成年型进入年老型的行列。[5] 

2014年全区户籍人口90.63万人,常住人口67.87万人,人均期望寿命为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