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沧州肃宁微全城平台概况

沧州肃宁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河北
平台标签
招商中(加微信ljc33833立即抢占此名额
微信号:
河北
沧州肃宁
沧州肃宁微全城详情

 肃宁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沧州市最西端,总面积51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728人(2011年),[1] 下辖6个镇、3个乡,6个社区、253个村。肃宁县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燕国置武垣县,隋朝改为河间县,金代置肃宁县。有钩弋夫人、刘完素、魏忠贤、刘春霖、“画眉张”等著名人物,文物古迹有武垣城遗址、烈士塔等。[2] 肃宁县地处海河冲积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是河北省核心区产粮大县之一;[3]  工业以毛皮加工、针纺服装、食品加工、图书印刷发行为主导产业,[4]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0978亿元。[5]  京九铁路、朔黄铁路在肃宁境内交叉而过,肃宁北站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铁路枢纽。肃宁县先后获得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平安县、“中国裘皮之都”等荣誉称号。

640.webp.jpg

历史沿革

肃宁地域开发甚早,原始社会已有人类聚居。春秋时期,今肃宁县地属晋国。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前燕置武垣县(县治在今肃宁县城东南7.8公里)。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武垣属赵国。西汉,武垣县属幽州涿郡。新莽时期,武垣改称垣翰亭。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武垣徒治东武垣城(今河间市城南12.5公里),辖域仍含今肃宁全境。初属幽州涿郡,后改隶冀州河间国。三国魏时隶属不变。西晋时期,武垣县改属冀州高阳郡。十六国时期,武垣县先后为后燕、后赵地,属冀州高阳郡。北朝时期,武垣县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地,隶属于瀛州河间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武垣县治迁至瀛州城。开皇十六年(596年),武垣县改名河间县,初属瀛州,大业三年(607年)改隶河间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武垣县。贞观元年(627年),武垣县并入河间县。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今肃宁境域属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收复,仍属瀛州。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间县西置平虏寨。景德二年(1005年)改为肃宁城(今肃宁镇)。金正隆元年(1156年),置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至元二年(1265),废肃宁县为镇,入河间县,隶中书省河间路。后恢复原建制。明洪武元年(1368)十月始,肃宁县属河间府。清代,肃宁县属直隶省河间府。宣统三年(1911年),肃宁归天津河间道。民国二年(1913年),肃宁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肃宁县属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河北省沧县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中共肃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中区一专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改属四专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肃宁县属冀中区十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肃宁县改属冀中区八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又改属九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肃宁划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肃宁县改属定县地区专员公署。1954年4月,定县地区专员公署撤销,肃宁县复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6月15日,撤销沧县地区专员公署,肃宁县改属天津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11月20日,撤销肃宁县,并入河间县,归天津市管辖。1962年3月27日,恢复肃宁县建制,隶沧州地区专员公署。1993年7月,沧州地区与原沧州市合并为地级沧州市,肃宁县隶属沧州市。

640.webp (2).jpg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肃宁县下辖6个镇、3个乡,6个社区、253个村。

640.webp.jpg

W020170323720473428042.jpg

人口

640.web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