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毫州微全城平台概况

毫州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安徽
平台标签
微信号:
安徽
毫州微全城详情

0.jpg 

亳州,古称焦邑、谯城,安徽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部与河南省商丘市相接、西部接壤河南省周口市,南部接壤安徽省阜阳市、淮南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 。[1] 亳州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享有药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亳州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安徽省辖市,辖谯城和蒙城、涡阳、利辛三县一区,谯城区为亳州市政府所在地,亳州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

.360截图-6355324.jpg

历史沿革

夏时亳州属豫州。西周初时期,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迁至于此。春秋初期,焦国被陈国所灭,此地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国,筑谯城。秦时,置谯县、城父县,谯县属砀郡,城父县以及大部分地区属泗水郡。汉时,亳州先后属豫州、沛郡、沛国。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西晋时,在此置谯国,谯县是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涡阳县西北)、临涣县(今河南永城)、酂县(今河南永城)、鹿邑县(今河南鹿邑)、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河南鹿邑)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市政中心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谯县、蒙城县、阜阳县各一部设涡阳县。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

360截图-6239961.jpg

行政区划

截至到2012年末,亳州市辖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一区三县,市人民政府驻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亳州全市共有镇、乡(林场)数82个,街道办事处数10个。<br>

360截图-6355324.jpg

人口

 

2014年末,我市常住人口499.6万人,比2013年增加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178.2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7.9万人。[2]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亳州(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山桑、永城、真源8县)共70732户。元和年间(806~820年),亳州(辖区同上)有6502户。民国17年(1928年),亳县人口588151,其中男307387人,女280764人。民国24年,人口为533309人,其中男28万多人,女25万多人。民国36年共494006人,其中男252402人,女241604人。1959年,人口已达760560人,180578户。1960年上半年,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和外流,人口降至155408户,620796人,总人口比1959年减少139764人。1986年全市人口为1111694人。2010年,亳州户籍人口已达610.28万,其中全市常住人口4850657人,和2000年人口相比,减少了228251人,下降4.49%。<br>民族<br>亳州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其次为回族。1953年6月,全县总人口730703人,其中汉族718282人,占总人口的98.3%。回族12421人,占总人口的1.7%。1964年,全县总人口644575人,其中汉族631537人,约占总人口的97.98%;回族13034人,约占总人口的2.02%;壮族2人;苗族1人;维吾尔族1人。2010年,亳州市有29个民族,9万余名少数民族人口。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97.5%以上,主要分布在谯城区、涡阳县。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和围寺而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