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芜湖微全城平台概况

芜湖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安徽
平台标签
招商中(加微信ljc33833立即抢占此名额
微信号:
安徽
芜湖
芜湖微全城详情

 8ff204cb283fa60fbe09e6a6.jpg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下设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四个市辖区,管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四个县。芜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市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1] 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2500年,别称有“祝兹”、“祝松”、“皋夷”、“勾慈”、“中江”、“鸠江”等,[2]  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明代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至清末,芜湖浆染业的全国领先地位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3]  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4]  。因“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孙中山语)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安徽开放先锋。[5] 芜湖特产有铁画、傻子瓜子、弋江贡篮、无为剔墨纱灯、全国三大名牌剪刀之一的赵云生剪刀等;小吃有小笼渣肉蒸饭、 正福斋汤团、桂花酒酿水籽、藕稀饭、虾籽面、老鸭汤、无为板鸭、百善贡酥等。[6] 芜湖为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亦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7]  全国首批信用示范创建城市

360截图-2283246.jpg

360截图-2229644.jpg

历史沿革

<br>名字由来<br>芜湖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最早的故址名鸠兹,醉美滨江在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战国时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吴国为越国所灭,鸠兹属越。秦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鸠兹属鄣郡。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了。[9-10] <br>古代<br>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 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滨江掠影 (20张) 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秦时,分全中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关于鄣郡的建置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一曰为秦末或楚汉之际置,一曰秦无鄣郡,仍名鸠兹。 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9]   东汉沿袭之。 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 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邵(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芜湖滨江大剧院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1]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br>  唐时,将全中国分为十道后又改分为十五道,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br>  五代时,南唐李昪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至民国,芜湖县置未断。<br>  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明时,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br>近代<br>民国时,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而存县、道,水韵滨江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二十三县,芜湖为首县甲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芜湖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芜湖,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五专区,同年10月25日又改属第九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并为第六专区驻地。<br>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解放芜湖。1949年4月27日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br>  1949年5月10日,成立芜湖市人民政府。从此芜湖市、县分置。5月13日设皖南行署驻芜湖市,辖芜当、池州、宣城三专区,芜湖市直属皖南行署。芜湖县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br>现代<br>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br>  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br>  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仍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br>  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br>  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br>  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br>  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br>  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br>  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br>  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br>  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br>  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2011年8月22日,原巢湖市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归芜湖市管辖。

360截图-2155621.jpg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芜湖市辖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个市辖区,芜湖、繁昌、南陵、无为4个县,共有31个街道、40个镇、4个乡,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市政府驻鸠江区。镜湖区辖北京路、赭麓、镜湖、吉和、赭山、弋矶山、汀棠、天门山、北门、东门、荆山、方村12个街道。区政府驻北京路街道北京东路。弋江区辖弋江桥、中山南路、利民路、马塘、鲁港、火龙、白马7个街道以及南瑞社区中心。区政府驻利民路街道利民路418号。鸠江区辖四褐山、裕溪口、官陡、湾里、清水、大闸、张镇、大桥、万春9个街道和沈巷镇。区政府驻官陡街道。(注:9个街道名录根据安徽省民政厅网站资料。鸠江区实际辖四褐山、裕溪口、官陡、湾里、清水5个街道和沈巷镇、白茆镇、二坝镇和汤沟镇。另外,龙山、万春街道2个由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三山区辖三山、保定、龙湖3个街道和峨桥镇。区政府驻三山街道。芜湖县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县政府驻湾沚镇。芜湖区划图繁昌县辖繁阳、荻港、孙村、平铺、新港、峨山6个镇。县政府驻繁阳镇。南陵县辖籍山、许镇、弋江、三里、何湾、工山、烟墩、家发8个镇。县政府驻籍山镇陵阳路。无为县辖无城、襄安、陡沟、石涧、严桥、开城、蜀山、牛埠、刘渡、姚沟、泥汊、福渡、泉塘、赫店、红庙、高沟16个镇和鹤毛、十里墩、昆山、洪巷4个乡。县政府驻无城镇。

人口

<br>人口<br>芜湖2015年末,芜湖市常住人口365.4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3.7万人,增长1.02%,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44个百分点,人口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人口增速有所加快。<br>  分县区看,镜湖区常住人口55.5万人,弋江区32.8万人,鸠江区(含经开区和江北集中区)61.0万人,三山区(含大桥开发区)15.0万人,无为县103.3万人,芜湖县29.9万人,繁昌县26.8万人,南陵县41.1万人。记者从市住建委了解到,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我市坚持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按照“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工程蓝图,我市将着力打造芜湖1个主城,建设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3个主城区,大力发展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4个副城,加快建设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产业新城等12个产业新城,重点建设高沟等7个新市镇,全面实施千村综合整治,最终形成城市组团发展的新格局。<br>民族<br>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人口131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同),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64人,增长7.67%,比全市总人口增长水平高5.50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74%,比总人口高0.52个百分比;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0.02个百分点。

360截图-2229644.jpg

2010年,全市共有47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6152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46.96%;其他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5个,依次为:苗族(2099人,占16.02%)、壮族(1055人,8.05%)、彝族(744人,占5.68%)、土家族(575人,占4.39%)、满族(521人,占3.98%)。其他41个少数民族共有1954人,占14.92%,分别是:布依族(438人)、蒙古族(264人)、侗族(226人)、瑶族(126人)、藏族(92人)、黎族(83人)、傣族(80人)、哈尼族(77人)、朝鲜族(75人)、畲族(57人)、维吾尔族(52人)、佤族(50人)、仡佬族(48人)、傈僳族(46人)、土族(29人)、白族(28人)、高山族(23人)、水族(17人)、纳西族(17人)、拉祜族(14人)、哈萨克族(13人)、景颇族(11人)、羌族(10人)、京族(10人)、布朗族(9人)、锡伯族(7人)、仫佬族(6人)、怒族(6人)、毛南族(5人)、赫哲族(4人)、普米族(3人)、俄罗斯族(3人)、德昂族(3人)、东乡族(2人)、阿昌族(2人)、鄂温克族(2人)、撒拉族(1人)、塔塔尔族(1人)、独龙族(1人)、鄂伦春族(1人)和基诺族(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