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随州市微全城平台概况

随州市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湖北
平台标签
招商中(加微信ljc33833立即抢占此名额
微信号:
湖北
随州
随州市微全城详情

随州微同城微生活微视角微友圈

随州微同城—— 随州,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随州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下辖一市一区一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跨北纬31度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汉,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重要城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荣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世界四大古银杏群落之乡,世界三大兰花产地之一[1]  。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横跨鄂豫两省的桐柏山,成为中国南北界河淮河的发源地。随州专汽博览中心,已成为随州市专汽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0b907cd9776ddb6110df9b29.jpg
历史沿革: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
战国末属楚,置随县。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
1949年属孝感专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
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79年随县城关镇从随县划出,成立县级随州市,均属襄樊市。
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县级随州市,属襄樊市(今襄阳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襄樊市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孝感市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除公检法和武警、部队仍属襄樊市管辖外,随州属省直管县级市。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管辖改为省辖。
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
(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
(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9年5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现有随州市曾都区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
行政区划:
地级随州市成立于2000年6月25日,随州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下辖一市一区一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
人口和民族:
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随州市常住人口为2162222人;随州常住人口数量位于全省第十二,仅次于荆门、咸宁、黄石。其中广水市常住人口最多,人数达787730人;随县次之,常住人口为755910人,较少的为曾都区,常住人口为618582人。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96328人,占总人口的50.70%;女性为1065894人,占总人口的49.30%。市常住人口中,0至14岁的人口为298967人,占总人口的14.00%;15-64岁的人口为1664910人,占总人口的7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98345人,占总人口的9%。[10]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218.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55万人。[2] 
民族
 
随州市属少数民族杂散区,全市共有回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满族、仫佬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布依族、朝鲜族、彝族、侗族、瑶族、土族、拉祜族、黎族、白族、仡佬族;畲族、佤族、塔吉克族、独龙族等23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199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8%,其中,回族人口最多,1102人。回族人口除市区最多有300多人外,100人以上的还有曾都区的万和镇新城居委会、小林镇的小林店村、广水市的广水办事处工新街以及大洪山风景区的珍珠泉村。随着城市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活跃,随州市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每年的流动量大约在3000人左右。随州市现有2个民族居委会,即曾都区万和镇新城回族居委会、广水市工新街回族社区居委会,没有民族乡,也没有民族社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