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青岛市南微全城平台概况

青岛市南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山东
平台标签
微信号:
山东
青岛市南微全城详情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行政区之一,位于青岛市南部,是青岛市政治、文化、金融的中心,青岛人民政府所在地。青岛市市南区以“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成为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是青岛经济最发达的区。<br>

00873616bfe319b19d5003.jpg

历史沿革

市南区建置始自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但所辖区域却历史悠久。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即墨县东海边筑城设防建鳌山卫,下辖浮山所(全称:浮山备御千户所)、雄崖所。部分内地(据传多是云南、贵州、山西)人迁移到胶州湾东畔定居。从明朝永乐年间之后,市南区范围就陆续建立上青岛村、下青岛村、会前村、小泥洼村、小湛山村、大湛山村、田家村、大尧村、逍遥村、张家庄(后改名为亢家庄)、丁家庄、辛家庄。村民在农耕的同时也下海捕鱼。1578年(明万历六年),即墨获准在县境内开放青岛口(即市南区域内,天后宫前,栈桥东),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通商闽、浙、苏、淮。1863年(清同治二年),青岛口建立电报房、邮政局,出现了更多的商店和手工业作坊,市南区域中西部成为旅客、商人云集之地。城市海边沙滩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是青岛建置之始;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在下青岛村东畔建总兵府(俗称老衙门,市人民会堂址),筑军营、炮台,建栈桥码头,青岛口(市南区西部沿海地域)一带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1900年6月将租界分为内界、外界,内界称青岛区,包括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个小区。其中青岛区大部位于今市南区;其余为外界,称李村区。1910年,将内界原9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4个区。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市南区位于青岛区。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胶澳,辟为商埠;根据《胶澳商埠章程》规定,定名为青岛市,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之界址为区域,其他各地均称乡。市南区域大部分在市街及台西镇范围内。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确定青岛为特别市;至1933年3月,设甲等区5个、乙等区3个、丙等区4个,市南区域多属甲等区;后取消区的编制,1933年10月,市内于大港、台东和台西各设办事处1个,分别称为市区第一、二、三区联合办事处;市南区域大部分归联合办事处管理。1935年5月,青岛市调整市乡办事处,市区于东镇、西镇、海滨、浮山等各设1个建设办事处。市南区地域在西镇、海滨、浮山、小港诸办事处的管理范围。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通过警察局等机构强制设立保甲组织;至1945年4月,在市南、市北、东镇、西镇、四方等范围分别设总联保办事处。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等7个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4个市区分别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市南区作为行政区划由此开始。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市南区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640.webp.jpg

行政区划

市南区区域1900年属胶澳租界地内界的青岛区、会前区。1910年属内界的青岛区、台西镇。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分属青岛区、别墅区和西镇。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后,属第一区、第二区。1935年属海滨区、西镇、浮山区。城市简图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属“市南保甲行政区”。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后,市南区建置并成为青岛市4个市区之一,市南区名称沿用至今。1949年底,市南区为青岛市辖7个区之一。1954年,青岛市撤销浮山区,将麦岛、浮元、浮西等3个乡合并,设立浮山办事处,划归市南区。1956年,浮山办事处(后成立街道办事处、人民公社)所辖浮西、麦岛两乡划归崂山郊区。1963年,撤销台西区,将其所属云南路、南村路等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市南区。同年,浮山人民公社划归崂山区,后又重新划入市南区。1987年,辖区有14个街道办事处。2004年5月,调整为9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分别为八大峡街道办事处、云南路街道办事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八大关街道办事处、湛山街道办事处、香港中路街道办事处、八大湖街道办事处、金门路街道办事处、珠海路街道办事处及江苏路社区工作委员会。各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工作委员内设7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8年6月,江苏路社区工作委员会改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

32fa828ba61ea8d31ae08849950a304e241f58b9.jpg

人口

2012年年末市南区总人口为54.86万人,增长0.02%;2012年新出生人口5445人,出生率为9.9‰;死亡人口2960人,死亡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4] <br>民族<br>2002年,汉族占总人口的99.25%;另有满、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傣、黎、僳僳、畲、高山、水、纳西、景颇、土、锡伯等24个少数民族,共3050人。其中满族1700人,回族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