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全城
扫描关注微全城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晋城微全城平台概况

晋城微全城

全国覆盖城市山西
平台标签
招商中(加微信ljc33833立即抢占此名额
微信号:
山西
晋城
晋城微全城详情

 

 

 晋城市,古称泽州、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冀南雄郡”的美誉。[1-2]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天文学家刘羲叟、孔三传、王国光、陈廷敬等名人故里。现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124项。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南北吉祥寺、柳氏民居以及泽州古八景等众多名胜古迹。
该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境内泽州铁器、兰花炭曾名扬海内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惜有动物,素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7-8] 
该市是全国中高档铸件和华北蚕桑丝绸基地。晋焦、晋济、阳翼、环城高速与207国道交织成网,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QQ截图20151122210341.jpg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晋城古称泽州府、
晋城白马禅寺
建州或盖州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郡”。高都、塔水河、下川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距今约2.6万年,该遗址和小南海遗址一样,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代表。下川遗址出土的琢背小刀、箭镞等细石器文物,表明远在旧石器晚期,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13-14] 
陶唐时期,尧分天下为九州,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尧封丹朱、舜“耕历山,渔获泽”,禹凿石门(今晋城市阳城获泽河两岸有石门,市区东北有龙门峡,丹水从中流出,传为大禹治水遗迹)。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其十二州为冀、兖、青、豫、徐、并、荆、扬、梁、雍、幽、营州)
夏时属冀州,商汤伐夏桀,桀居于天门,迁于垂都。《禹贡锥指》曰:夏符合于冀州,与尧时同。
殷商,祖乙定都于耿,属畿内地。商汤桑林祷雨,获雨,遂作桑林之乐(今晋城市阳城东南有桑林乡)。
春秋时属晋,周安王二十六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废晋静公为家人,食以端氏一城(今晋城市沁水端氏)。战国初属魏、后属韩、赵。春秋末期,境内已设有高都、获泽、端氏、泫氏等城邑,西汉高祖七年,汉武帝刘邦封卞欣于阳阿城置阳阿侯国,东汉建武三年,汉光武帝刘秀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东晋太元中年(383)西燕慕容永置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改为建州,治高都城,领高都、安平、泰宁、长平等四郡,北齐天保七年省泰宁郡。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仍称建州,并为高平、安平二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天下诸郡,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隋文帝仁寿四年(604),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泽州为长平郡,义宁二年复改为泽州。[14-16] 
唐武德元年(618)废郡制复为州制,全境分置泽州(领获泽、端氏、沁水)、盖州(领丹川、盖城、陵川、高平)、建州(治晋城,由丹川析置)三州。贞观初建州、盖州、泽州三州复并为泽州。
唐贞观初年(627),分天下为十道,泽州隶河东道。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15道,置采访使,泽州隶河东道采访使。天宝二年泽州改为高平郡,乾元初年又改泽州,至德元年(756)泽州改隶昭义节度使。[15] 
唐宝应元年(762)
泽州府治全图
泽州府治全图 (14张)
 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派兵围泽州,刺史李抱玉被困,代国公郭子仪派兵援救,破史朝义于泽州城下。会昌三年(843)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从子刘稹秘不发丧拥兵自重,爆发刘禛之叛,李德裕率兵讨伐大败刘禛。会昌四年(844) 依李德裕所奏,泽州改隶河阳节度。[14] 
唐僖宗中和三年(885),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遣其弟李克修攻取泽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军阀李罕之占据泽州。唐昭宗光化元年(898)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派李嗣昭攻下泽州,次年(899)李克用与朱温(后梁太祖)争夺泽州。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朱温派大将氏叔琮攻李克用,攻陷泽州。[14]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泽州先后隶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各朝。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会董璋攻陷泽州。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十二月后周柴荣军过乌岭(今沁水与翼城界),胜北汉帝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三月周世宗柴荣大胜北汉于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14]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0),宋师北征,至道三年(997)宋分天下为十五路,泽州隶河东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泽州晋城令,推行“乡必有校”,建乡学72所,社学数十所。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孔三传首创诸宫调。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陷泽州。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改泽州为南泽州,隶河东南路,天德三年复称泽州,元光二年,升为忠昌军节度。[15]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建西关景德桥。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 蒙古太祖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兵南征,陷泽州。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金枢密判官移刺蒲阿收复泽州。天兴元年(1232)段直归附蒙古军,被授为泽州长官。金末起兵,筑垒自保,蒙古兵复占泽州后归附。[14] 
元初,泽州隶平阳路,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置司侯司,大德九年(1305)改隶晋宁路,元顺帝至元元年重修府城玉皇庙,五年(1339年)泽州始建州署,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取泽州。[14] 
明洪武九年,泽州升为直隶州,隶山西布政司,领阳城、高平、沁水、陵川4县,州治晋城省入。明洪武六年(1373)在境内设益国铁冶所,时为中国十三个铁冶所之一,年产生铁约50万斤。[15] 
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80张)
 大顺义军刘忠破西苇町堡,十月大顺义军攻高平,是年大顺义军刘芳亮据泽州。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州陶自悦纂修《泽州志》,共30卷。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和陶自悦作序。[14] 
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府,统辖阳城、沁水、高平、陵川、凤台五县。同治六年(1867)捻军进入阳城白云隘。光绪三十一年(1905)凤台创办兴顺合商号。同年清政府允许福公司在境内修筑道清铁路。民国三年(1914),撤销泽州府,府治凤台改称晋城,泽州府所辖各县归属冀宁道。民国19年,撤销冀宁道,直隶山西省。[14] 
抗战时期,晋城各地归太岳四专、太行八专抗日根据地领导,1945年6月晋城全境解放。1948年10月,析晋城城关区置晋城市,1949年8月撤销。1958年至1985年4月,全境划归晋东南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9月复设省辖晋城市,分设城、郊二区。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东南地区撤销,晋城市升为地级市,领1市4县1区,管辖范围与古泽州府版图一致,成为山西省当时所辖5个(现为11个)地市之一,恢复历史上的州府地位。[14] 
历史文化
 
在晋城市区范围内,
祈福寺
祈福寺 (3张)
 最能体现晋城文化特色的是晋城老城。不论是程颢书院,还是景德桥、景忠桥、张院民居、玉皇庙,这些都是晋城老城的组成部分。晋城老城始建于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有无数名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登上泽州城北楼,写下了《登泽州城北楼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迁于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于谦在这里写下了《到泽州》。近代,朱德、冯玉祥、赵树理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可以说,晋城老城是晋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重要的承载晋城文脉的历史遗存。[18]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19] 
晋城骏景花园
晋城骏景花园
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遗迹。[19] 
晋城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春秋战国的“阳阿古剑”就产自晋城。北宋,晋城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期,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晋城被誉为“九州针都”,“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日用铁货、“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时至今日,在当地以“头”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近30个。[20] 
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行政区划:
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1个市。即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和高平市,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人口和民族:
2014年末,晋城市常住人口2308946人。比2013年末增加0.8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64‰。晋城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晋城市总人口99.18%(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以回族为主,城区、阳城(润城)分布较多。